为什么这次救市的核心,是救开发商?
很明显,在经过一系列政策转向后,房地产救市的核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从原先的救行业不救房企,变成了重点救开发商。为什么这一轮救市政策,核心是救开发商?
房地产新一轮救市开始了。
6月13日,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等4家单位联合印发了《河南省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工作方案》,从延期还本付息、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7大方面,出台了35项政策。
其中,针对房地产领域,重点实施如下举措——
1、稳妥有序开展房地产项目并购贷款业务,重点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兼并收购出险和困难房地产企业或其优质项目;
2、合理加大对经营稳健、风险可控房地产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不盲目“一刀切”抽贷、断贷、压贷,保持房地产开发贷款平稳有序投放。
3、对建筑企业适度加大流动性贷款等支持。
可以发现,和以往政策不同的是,这次救市针对的主体,是房地产企业,目的是为了帮助房企缓解资金困难,恢复正常经营。
很明显,在经过一系列政策转向后,房地产救市的核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从原先的救行业不救房企,变成了重点救开发商。
为什么这一轮救市政策,核心是救开发商?
首先,救房企救市救信心。
房企是有很多问题,但如果不救他们,市场信心就不会恢复,行业就没了。
房地产市场信心的丧失,是从去年恒大暴雷开始的。
在三条红线和房贷收紧的情况下,恒大高杠杆和高周转路径依赖失灵,导致了资金链断裂,进而引发了连锁反应。
房企暴雷名单不断扩容,烂尾楼增多,给房地产带来了强烈的信任冲击。
之前,政府的救市政策是沿袭传统旧思路,降利率,降首付,出台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政策,看似利好很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没什么用,楼市就如一潭死水,不起波澜。
尤其是一些开发商实行零首付、降价、送车位、送物业费等促销活动,更是让购房者的预期减弱。
据克而瑞数据显示,1—5月,郑州主城住宅供应量仅占去年的12%,同比下滑67%;成交量190.77万m²,同比2021年,直接腰斩。
这是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对症下药。
信心的跌倒,是从房企暴雷、烂尾楼开始的,要想恢复,也必须从解决烂尾楼开始。
要想解决烂尾楼,必须救房企。
房企才是信心的关键,救活了房企,满盘皆活。
其次,救房企,本质是也是一种政策纠偏。
因为目前开发商经历的问题,不仅仅是开发商自身的问题,更多也是政府政策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所有的开发商都要解决资金问题。
在房地产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快速做强做大,高杠杆、高周转几乎是所有规模型房企的标配。
这种选择,既是房企自身的需要,也有政府的默许与银行的配合。
不管如何拆东墙补西墙,在没有三道红线政策之前,开发商是能够补得过来的。
政府骤然地调整政策,杀了开发商一个措手不及,让很多房企失去了辗转腾挪的空间。
银行抽贷、限制发债,让房企彻底失去了流动性,最终导致债务崩盘,牵扯整个房地产链条上下游无数企业,以及众多从业者。
如果说,只有恒大一家房企这样,那么那是他经营问题,死不足惜,当大多数企业都面临这种情况,那就一定是行业出了问题,政策出了问题。
这时候,调转政策方向,给房企一些信贷支持,给他们一些流动性,不抽贷、断贷、压贷,他们自然能活过来。
救活了房企,烂尾楼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购房者能正常收房,销售也正常了,行业问题就解决了,经济也才能稳住。
这两年的楼市巨变,让房地产迅速进入黑铁时代。
从好的方面来说,通过三道红线,房地产被进行了一次革新,负债率低的国央企以及优质民企蓬勃发展,负债率高的房企被重塑乃至出清。
很多人担心,如此大范围的拯救房企,一些原本只追求利润、完全不注重品质的开发商会一如既往的活下去,可能会带坏市场,劣币驱逐良币。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
救房企,并不是要让房企回到过去草莽的高周转的时代,而是为了帮助一些比较优质的房企纾困,渡过眼前的难关。
有些濒临倒闭的房企,比如名门,是根本救不活的,该死的还会死,该出清的还会出清。
而且,随着部分地区开始试点推行现房销售,以后的房地产竞争,势必是品质和管理的竞争,能剩下来的企业,一定是把地产当事业、有品质追求的企业。
这些企业是否能够留存,这次救市是关键。
来源:微信公众号楼市大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