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继承父母房产新政,2022年统统按“新规”办
现实中,很多孩子为了父母的财产打架,甚至打官司。房子这个“大”商品,因为越来越难买,总价越来越高,将来肯定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的“大问题”。
现实中,很多孩子为了父母的财产打架,甚至打官司。房子这个“大”商品,因为越来越难买,总价越来越高,将来肯定是多子女家庭的父母的“大问题”。
在2022年,国家对修订后的新民法典中“继承”的新规则做了很大的改动,涉及到立遗嘱、继承范围、居住权、男女平等、遗嘱信托等方面。当然,最值得一提的是,新规明确规定,在两种情况下,即使是独生子女也可以“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为此,孩子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利用父母对自己的爱,无视法律法规。虽然新规定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很多人仍然对它知之甚少。
说实话,新规颠覆了很多人的传统认知。比如房子只能由儿子继承,出嫁的女儿没有继承权;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只能把房子留给孩子。
2022年,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老房子,全部按照五条“新规”处理,孩子打也没用。“新规”变了,我们提醒大家注意:
在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下,子女或“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
新条例明确规定,父母可以选择自己的财产继承人,即子女可以“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分配财产,即使事后子女闹了,也没有用,因为父母的决定是有法律支持的。
1.父母可以通过立遗嘱将自己的房产和财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换句话说,新规则赋予父母自主选择法定继承人的权利。这个“法定继承人”可以是孩子以外的陌生人,只要父母愿意。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子女失去了合法的继承权,即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
比如老王的三个儿子,总是被邻居照顾,不管他们问没问。老王对此很失望,于是通过公证遗嘱,提前给邻居一套总价200万的房产。这样的话,老王的三个儿子就不能再继承老王的房子了。去法院闹也没用。
2.对于“不孝”子女,父母可以直接剥夺其继承权。新条例明确规定,“有扶养能力和条件的继承人,不履行扶养义务的,应当分配遗产,不得分割或者少分割。”专家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体现了立法的进步,将推动中国孝文化的培育。有的孩子只是口口声声说我最爱我爸妈,但是脚很到位,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只是盯着爸妈的钱袋子。“新规”明确,父母可以将那些“不孝”子女从法定继承人名单中剔除,这是对他们最好的惩罚。这也是对后代的警告。
第二,删除“公证遗嘱的最高效力”,增加两种新的立遗嘱方式。
传统的立遗嘱方式有五种,分别是公证、自书、代书、录音和口述。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五种立遗嘱方式中,公证遗嘱的优先权最高。如果一个人五份遗嘱都立了,按照旧的法律规定,经过公证的遗嘱是执行的标准,因为它的优先权最高,法律效力最大。
新规定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删除公证遗嘱的最高效力”,二是增加了两种新的遗嘱制作方式:打印和录像遗嘱。公证将不再具有最高优先权,这意味着未来订立多份遗嘱时,财产分割将以最新的法定遗嘱为准。
不过,为了防止老人被“胁迫”,两种新的立遗嘱方式都设置了附加条件:1。新规要求立遗嘱时要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2.把你的签名写清楚,并标明立遗嘱的日期。
第三,新条例增加了“宽恕制度”,“犯错”的子女可以恢复继承权。
新条例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四)伪造、篡改、隐匿、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五)以欺诈、胁迫的手段强迫或者阻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销遗嘱,情节严重的。
同时,新条例明确,继承人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所列行为,确有悔改表现的,事后表示原谅或者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不丧失继承权。换句话说,除了为了争夺遗产而故意伤害被继承人和故意伤害其他继承人这两种极其严重的行为外,子女的其他“错误”行为都是可以“原谅”和“被原谅”的。
顾名思义,新规定了“父母给孩子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比如小王因为虐待父母失去了继承权,但后来悔过,被继承人原谅了。他能继承父母的财产吗?答案是肯定的。当他的父母原谅了他,他的合法继承权就恢复了。以后如果父母没有通过立遗嘱的方式让一个孩子继承财产,那么小王就和其他孩子一样,对父母的财产和财产享有继承权,也就是父母的遗产要按照法定继承来分割。
第四,新规扩大了继承人的范围,侄子、外甥可以代位继承,避免了老人财产被收归国有而没有继承的情况。
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大城市,“421”家庭格局逐渐形成,这意味着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也在变相缩小。去年9月,深圳一位老人去世,留下上百万的财产。因为他膝下无子,这笔巨额财产没有被继承,最后被收归国有。2018年11月,上海也出现了。老人无儿无女,晚年由侄女照顾。但老人去世后,侄女无法继承老人留下的一处房产,房产最终被收归国有。
因此,在新条例中,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有所扩大: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都成为法定继承人,也享有法定继承权。也就是说,当第一继承人和第二继承人都不在时,侄子和外甥都可以继承。但一般情况下,代位继承人只能继承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现实生活中,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无主财产的情况时有发生,不可避免。2022年,根据《新规》,进一步扩大代位继承的范围,显然意义重大:这不仅可以让家庭财产尽可能在家庭内部流转,避免成为无主财产;也体现了新条例的人文关怀和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即被继承人的财产应更多地在血缘家庭中流通,这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重视亲情的良好风尚。
第五,男女继承权平等:嫁出去的女儿也可以继承父母的老房子。
按照传统思维,嫁出去的女儿都是“泼出去的水”。所以父母不会让女儿参与父母的老房子,以及房子拆迁分割的时候。但新条例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明确规定无论继承人身份是男是女,都有平等的继承权。也就是说,继承权男女平等。
专家直言,按照新规定,如果以后父母偏心,只把遗产分给儿子,女儿可以通过起诉拿回自己的份额。现实中,这种“怪癖”一直存在。比如前两天发生的一个真实案例:佛山一个女孩在网上留言,她受到了父母的不公平对待。女孩描述,她有一个哥哥在英国留学后定居英国。这些年她父母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正因为如此,她一直没有结婚。今年6月份,老房子拆迁,我得到了2套房,总价值480万,现金180万。熟料父母居然把这两套房子都给了他哥,还偷偷给他哥汇了150万现金,只给自己留了20万现金。
按照律师的分析,这是典型的“男女不平等”。女孩和哥哥一样享有房屋拆迁的补偿份额,父母在这件事上应该一视同仁。她不应该仅仅因为是女孩就受到特殊待遇。律师建议女孩通过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此外,《新规》第三百六十六条还规定,所有权人可以根据约定或者遗嘱为自己名下的房屋设定居住权,居住权人有权占有、使用他人的房屋。居住权可以通过合同或遗嘱两种方式设定。居住权的拥有者可以是任何人。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居住权”的房屋,即使是被继承人的子女也不能干涉居住权人的生活,更不能以继承不动产为由要求居住权人离开。权利人只享有居住权,并不享有房屋的产权,因此权利人无权以营利为目的出租或出售房屋。
总结:基于以上五点分析,不难看出“继承”新规有了很大变化。最重要的是,很多新规则比以前更与时俱进,更灵活,更人性化。比如赋予父母更高的财产自主分配权,特别是对于“不孝”子女,可以剥夺其合法继承权,使子女“不再继承”父母的财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子女及时尽到赡养和孝顺的义务。更重要的是,新规体现了温暖的人性——房子是有价的,亲情是无价的,亲人为了争夺房产而成为敌人,这是不应该的,在法律上也无法支持。对于孩子来说,最需要记住的是懂得感恩,恪守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