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披露全国已有6亿栋房屋,到底还要不要买房?
住建行业共获取全国城乡房屋建设资料近6亿户,市政设施资料80多万个”,参与调查的乡镇达到100%,社区(行政村)达到户数达到7‰,全国住建系统共动员260多万人参与。
“全国住房保有量已达6亿套”?这几天,这一庞大的数据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前不久,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主题为《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全面普查工作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近三年来,“住建行业共获取全国城乡房屋建设资料近6亿户,市政设施资料80多万个”,参与调查的乡镇达到100%,社区(行政村)达到户数达到7‰,全国住建系统共动员260多万人参与。
这组数据也被广泛解读为“我国究竟有多少套房子,这是第一次给出答案”。不过,从住建部自2022年底开始陆续向外界透露的信息来看,“6亿幢”并不能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
据《中国建设报》相关报道,涉及全国6.6亿户城乡住宅的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普查,由住建系统承担。其中,农村住房量大面广,占城乡住房建设总量的90%以上以个数计算,占一半以面积计算;而城镇住宅则有4700多万套,分两大类,一类,一类是非住宅。
这也就意味着,看似庞大的“6亿幢”,其实并非都是商业用房。有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农村的房子占了其中的90%,城市里也有厂房之类的楼房,如果全部计算,房子所占的比重不会很大。”
同策研究院研究总监宋红卫也对第一财经表示,除了商品住宅,普查小组给出的数据还包括工厂、员工宿舍、宾馆、长租公寓等大量非商品住宅,而此次调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全国各地的建筑物字典进行数字化构建”,这对于未来中国的产业规划规划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一数据之所以广受关注,关键在于中国房地产这几年来是不是过剩的讨论始终没有断过,而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的话题也始终引人注目。
中国目前的人均居住空间,从目前统计和研究的各方面数据来看,已经不算小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截至2020年11月1日,全国居民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41.76平方米。其中,农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6.8平方米36.52平方米。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结构上的问题。上述普查年鉴显示,广东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约29.59平方米72.06平方米,居各省市之末,拥有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居住面积分别为30.58和73.86平方米,排在倒数第二位;而北京则以33.41和77.64平方米排在倒数第三位。
如果假定80%的平均得房率,那么一线城市人均住宅套内面积将在27平方米以下。中银证券研报认为,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普遍超过30平方米52平方米平方米平方米分别为美国、英国和法国,31平方米平方米则为日本和韩国。机构预计,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带来的新增住房需求,每年仍有5亿平方米左右的空间。
另据任泽平团队在2023年1月发布的《中国存量住房研究报告》显示,1978-2020年,中国城镇存量住房由不足14亿平方米313.2亿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8.1平方米34.7平方米,城镇住宅由约3100万套增长到3.63亿套,住房套户比也由0.8增长到1.09。
“一般情况下,套户比低于1,说明一国总体上住房供应不足;”相当于1的套户比预示着一国住房供需总体基本平衡;“考虑到市民因人口流动而产生的休闲度假需求、人房分离等因素,成熟市场的套户比普遍在1.1左右。”上述报告称,从国际上看,美国和日本的住房套户比分别为1.15和1.16,德国为英国为1.03,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接近1.1,显示住房供应总体平衡。
但分城市档次看,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2010年套户比分别为0.92、0.93和0.96,到2020年分别为0.97、1.08和1.12,一线城市住宅供应明显偏紧。
此外,细看这些房源,期间存在房龄偏高等一系列问题,仍有需求更新提升。
根据保利发展控股此前发布的《保利2021-2022房地产行业白皮书》(下称《白皮书》),住建部曾在2021年披露,中国有21.9万个老旧城镇住宅小区在2000年底前建成。2015年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显示,31%的城镇家庭购买一、二手商品房,50%居住在公有住房、经济适用房、自建房等,19%的家庭为租住或居住在工厂宿舍等;根据楼龄统计,2000年底以前建造的48%的家庭居住。
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全国仍有近100亿平方米的房屋建成于2000年底年底前建成的原公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大量老旧住房面积小、品质低、配套差、物业管理不到位,居民还有不少改善性需求需要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