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还贷的人能有多拼,电话投诉、“堵”银行门等各显神通
1月份有人预约,6月份才可以还款;还有人在投诉电话打了100多个后,终于得逞。很多人在还贷受阻后才发现,原来要把钱还给银行,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提前还贷”近来频频登上热搜,“提前还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1月份有人预约,6月份才可以还款;还有人在投诉电话打了100多个后,终于得逞。很多人在还贷受阻后才发现,原来要把钱还给银行,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
提前还贷成为去年岁末今年初的热门词汇,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要想还款成功,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名额不够,要排队,还要网下申购……”银行方面的反应让人挑不出其中的破绽。层层阻碍之下,还款日期一拖再拖,甚至要拖上数月之久才能还款。
首先变得扑朔迷离的,是还贷之路。一些银行即使保留了网上还贷通道,需要每天定时抢预约名额,就像挂医院的专家号一样。
芙蓉打算把房子置换出去,已经看好了想买的,这种不确定让她感到烦恼,既担心多付利息,又担心房子交易受到影响。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半夜零点、早上九点都在蹲点抢位置,就像疫情发生的年代抢菜一样,最后一无所获。后来,她踩准了时间点,银行APP每天下午两点才更新一天的名额。
网上无效,只能网下申购。北京时雨今年1月份第二次出现了提前还贷的情况。走进农行,依然是那间窄窄的门厅,只是人多了不少,与一年前她早早还清贷款的情形相比。有人和时雨前后脚前来办理,保安大哥一边嘀咕:“又是来提前还贷的,一边熟练地帮忙接待,指导如何填写。”时雨前夕,申请提前还贷的400多号客户已经排起长队,她能做的只有等待。就在她填写表格的短短几分钟内,要求提前还贷的人又涌进了五六家银行。
去年12月预约还贷的杭州杜鹃,排到今年5月,她打来投诉电话,对方表示“会把投诉的客户按次序打过去反馈意见”。杜鹃问:“你是不是有很多顾客投诉呢?”“数不过来啊!”这个回帖让杜鹃“颇有感慨”。
对银行来说,按揭贷款属于“优质资产”的一种。当一波又一波的提前还贷大潮涌来的时候,银行也体验到了一种不安全感,于是,还款人与银行之间产生了矛盾。
不久前,《中国新闻周刊》独家采访了原浙商银行行长、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他分析,从银行利益的角度来看,购房人贷款获批,意味着银行对这笔资金(如20年年)早有安排。借款方突然决定提前还贷,需要银行重新寻找资金投向的新项目。银行在此期间将原来获得的贷款利息收入打了水漂。因此,对于提前还贷的节奏,银行会有所控制。
还有的人为了为了贷款还贷,想过更冒险的办法。办理利息较低的贷款贷款项用于提前还按揭,利用利率差,节省一笔利息。
几年前,即便是高利率入场站岗,不少年轻人仍将那些口口相传的社会经验铭记在心:“普通百姓能从银行撬动的最低利率,房贷是唯一的”、“贷款的时间肯定是越长越好的”、“房价的涨幅会让利息
但这些经验似乎在最近一两年内无法奏效。
今年多地出现了首套房贷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个别城市已经下调到4%以内。至此,包括郑州、福州、厦门等多个城市的首套房贷款利率均已下调至3.8%。
利率下降,让很多前几年高位买房的人,特别是在面对自己动辄5%甚至6%的利率时,才意识到自己成了“冤大头”,更感到利息仍然是让人心疼的。不少人一算才发现,利息比本金高出近一倍,“等于打工给银行”。他们不再相信加杠杆,而是希望通过努力,把风险和包袱降到更小的程度。而利息的减免则是最直观的提前还贷收益。
利率对比之下,折射出的是民众对未来收益的不看好。
就像越冬前的松鼠,要用坚果堆满树窝。人们本能地希望,在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面前,增添一些对未来生活的确定感。
提前还贷,银行的拦路虎可能还会被打破,但有没有闲钱还贷,对更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命题。
今年2月9日,央行和银监会召集部分商业银行召开座谈会,要求各商业银行认真做好客户合同约定的各项提前还款服务工作。不久,部分银行口风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