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停贷倒逼预售制度改革,然而没了预售我们可能更买不起房了
不出意外,商品房预售制度又要被推上“断头台”,每次楼市出问题,预售证都不可避免地被拿来攻击,好像预售证就是造成楼市乱象的罪魁祸首,如果全部是现房销售,那买新房就和买二手房一样,所见即所得,也不会出现烂尾楼。
不出意外,商品房预售制度又要被推上“断头台”,每次楼市出问题,预售证都不可避免地被拿来攻击,好像预售证就是造成楼市乱象的罪魁祸首,如果全部是现房销售,那买新房就和买二手房一样,所见即所得,也不会出现烂尾楼。
事情真是这样吗?取消了预售证,我们可能更买不起房了,你信吗?
其实生活中,预售的例子是不少的,之前最火的莫过于小米1手机上市前,长达2年的预售,更是把饥饿营销玩到了极致。其他大到特斯拉、理想等新能源车,小到蛋糕房定个蛋糕,其实都是预售的,只是商品总额和时间周期没那么长,大家也就没什么感觉。
为什么楼市也要搞预售?在“房改”之初,房源紧缺,为数不多的房企也是资金匮乏,于是才借鉴香港,全面实行商品房预售。其实本质上,预售是小业主对开发商的变相融资,相当于给房企提供了2年左右的“无息贷款”。开发商用这笔钱盖好房子再交给购房者。
当然没有预售制度,确实会少很多停工或半停工的烂尾楼,但是如果没有预售制度,那么整个开发过程就都要依靠开发商的投入,房源供应周期会延长,意味着开发商的回报期也会延长,房价不可不可避免会更高。特别是近几年地价、融资成本、建筑安装成本都很高,少了预售资金,开发商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成本,在同样的利润率下,房价不免会提高。就比如,生活中寄个快递,货到付款通常是要贵一些的。
那为什么这么多年,老百姓都能够接受预售制,而每次预售制被吊打,都是楼市下行、市场不景气的时候?
说白了,预售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和地方ZF、开发商、银行一起进行的一次投资。开发商通过预售资金和银行贷款,购买地方ZF的土地进行开发,而地方ZF通过卖地,筹集资金进行大基建,像地铁、医院、学校、市政道路等等。这样整个区域都发展起来了,而购房者也在房子盖好、区域规划落地之前,通过预售锁定了未来的回报,皆大欢喜。
所以,预售制其实说白了,就是给开发商提供的一种融资方式,是更大规模的众筹而已,制度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问题主要在执行上,也就是对于预售资金的监管上。
其实我们的预售资金是有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的,首先商品房预售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取得四证,即土地使用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二是项目进度达标,即投入开发建设的资金达到项目总投资的25%以上。达到这些预售条件才可以申请预售后,而且预售所得的销售资金必须进入监管账户。对于预售资金,住建部门和监理银行会双重核对,监理单位根据工程进度签字支出。
那为什么在楼市上行时,预售证不会暴露问题,而一旦市场下行,预售证的问题就接踵而来?
这关键还在于制度的执行上,毕竟各方都是有利益诉求的。开发商想要多拿地,搞规模、快周转;银行想要多放贷,挣利息;施工方想要多接活,建材商想要多订单。各方不惜垫钱先干活,开发商也可以用下一个项目的预售来结算。所以所有的症结都落到了开发商下一个项目的预售上,而一旦楼市行情进入下行阶段,开发商下一个项目的预售不顺利,整个链条就瘫痪了,然后就出现各方逼债开发商,项目停工,工程烂尾。
所以,楼市的灾难其实并不在预售制度上,而在于制度的执行上。试想,如果每个项目的预售申请的门槛都能达到,如果每一笔预售资金都只用在该项目的建设上,监管账户的每次支出都合法合规,不被挪用,那项目还会烂尾吗?
制度无好坏,执行看成败。如果不能彻底规范好预售资金的监管,那预售制度取消也罢,大房换小房,总好过没房住,中国劳动人民最不怕过的就是苦日子。
关注房过户,了解更多房产过户交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