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天高层7次表态楼市,罕见的“政策友好期”
从7月21日到9月8日的近50天里,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专题会议等重要场合,一共7次提及了房地产市场、住房问题,都释放了鼓励市场向好的政策信号。
楼市进入了罕见的“政策友好期”。
我统计了一下,从7月21日到9月8日的近50天里,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专题会议等重要场合,一共7次提及了房地产市场、住房问题,都释放了鼓励市场向好的政策信号。
比如7月28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提出:
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地方要“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灵活运用阶段性信贷政策和保交楼专项借款。
下面就是近期7次会议对房地产的表述:
也就是说,平均每7天,高层就会对市场说一次“支持”。
这是史无前例的。
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是“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其次是“一城一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等。
这意味,中央在督促地方政府放松楼市的限制措施,比如限购、限贷、限售和公积金使用的高门槛等等。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这句话里,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刚性需求,大家很容易理解,就是第一套房子。什么是改善型需求?第二套是,那么第三套、第四套算不算?
在限购严格的一线城市,户籍家庭只能买2套,所以第二套是改善,第三套不允许;一线城市的非户籍家庭,只允许买1套,只能刚需,不允许改善。
其他城市就百花齐放了。在有的城市,父母同住的,允许在限购区域买第三套;有2个或以上孩子的,允许再多买1套;如果家里有1套对外出租的,还可以再买1套。
这样,第三套、第四套、第五套都算是改善型需求了。
至于非限购城市,那就更没有什么限制了。
不仅“唱多”鼓励,还不断出台措施。比如8月22日再次降息,房贷基准利率(5年期LPR)降低到了4.3%,创下历史新低。
根据央行目前的规定,居民购买首套普通住宅,最低利率可以在LPR利率(4.30%)的基础上最多下浮20个基点。所以,目前大多数城市首套房利率降低到了4.10%。
这个利率,已经显著低于美国的房贷利率,也即将低于英国的房贷利率。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的房贷利率是显著低于中国的。如今,中西房贷利率出现了极其罕见的倒挂,令人吃惊!
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CPI数据显示,8月CPI同比增幅回落到来2.5%,这意味着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CPI的回落,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密切关系,它首先传导到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引发PPI的走低,然后带动CPI回落。
CPI的回落,给年内人民币继续降息腾出了空间。这意味着,今年年内房贷利率还有下降的空间,这是楼市的好消息。
可以预见,在高层不断表态、督促下,各地稳楼市的措施会继续发力,并开始向一线城市扩展。目前,上海已经在临港新片区放松了限制,把外地人购房的门槛由社保5年先降低到了3年,最近又降低到了1年。
估计要不了多久,广州南沙、花都就有可能跟进。至于北京和深圳,估计也会有一些具体措施。虽然力度或许不会太大,但应该不会缺席。
一线城市是全国楼市的风向标,只有他们继续发力稳楼市,才能带动全国市场的回暖。
不过现在影响楼市的,不仅仅是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行政管制政策,疫情和防疫政策影响更大。
昨天外交部宣布了如下新闻:
这是疫情之后,主要领导首次出国访问。前两天,已经有常委级领导出访俄罗斯。
我认为这两次出访非常重要,意味着疫情爆发后一度按下“暂停键”的高层出访,开始恢复了。
这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重要利好。
未来疫情和防疫政策的演变,是最能影响经济、楼市、股市的因素。
对楼市仍然维持之前的判断:整体回暖需要较长时间,需要等疫情结束。疫情结束之前,只有少数城市有结构性的回暖。政策对房地产的支持力度会继续加大,楼市低迷不振令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文章来源:刘晓博说楼市,作者刘晓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