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民营规模房企只剩下10家公司了
虽然近期也出台了一些示范民企的帮扶政策,但是对于整个行业庞大的民营军团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啊,规模民企估计最多只会剩下10家左右。
虽然近期也出台了一些示范民企的帮扶政策,但是对于整个行业庞大的民营军团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啊,规模民企估计最多只会剩下10家左右。
根据目前市场环境+内部情况的深入了解,汇总了一些基本上可以活下去的规模民营房企,为大家解析一下各自的一些特点。
1
龙湖:长期主义的领跑者
龙湖集团,其实大家都不会特别陌生,特别是近期惊险的“24小时"过后,资本市场也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龙湖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绝对是民企之光。
龙湖其实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极度自律的财务管理策略,坚持不借贵的钱。就是很简单的道理,就是在好的市场环境下,也不用高杠杆策略作为经营导向。
财务严苛自律,经营管理导向意识较强,早期就是通过产品驱动业务,所以在很多城市布局方面都有很强的客户口碑积累。
龙湖的战略导向也是行业少有的,“扩纵深、近城区、控规模、持商业”看是简单实际执行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当时那种市场热闹的环境下,真正的能够抵得住规模的诱惑。
整体看来,龙湖长期坚持着城市深耕战略,体现了企业战略力的稳健性。在此战略的指引下,投拓力度始终量入为出,保证新增土储质量的同时也保持着拿地规模的发展。
2
旭辉:组织管理的巅峰
提到旭辉,其实我在之前也写过多次。特别对于旭辉的组织管理体系,确实目前在行业里面就是顶尖水平。
旭辉每次大跨越发展,都离不开组织管理+人才输入。简单来说,旭辉是一家非常重视管理效益的公司,从战略到执行都围绕人,解决了组织问题也就相当于把合适的人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上。
旭辉在规模,融资,增长三个维度方面做到了相对的平衡,特别是2020年以后的旭辉,在权益方面明显的得到提升,也反映出了旭辉对于有质量的增长逻辑得到了验证。
在2021年末,旭辉成功进入“绿档”;全年融资成本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至5.0%;一年内到期债务占比为16%,年内仅有一笔余额14.8亿元的境外债到期;截至期末,旭辉在手现金467亿元,被监管资金仅占36%。
旭辉集团一直善于合作经营,在江湖口碑方面一直不错。特别是人才口碑一直处于一线阵营,所以综合来看旭辉也是追求长期主义的优秀民企。
3
新城:双轮驱动极致代表
新城控股,给我的个人感觉就是一家还是专注商业地产的企业。整体投资逻辑聚焦在三四线的商业综合体为主,所以在一二线城市很少有出圈的住宅产品。
正是这种运营逻辑,也就正好赶上了高周转时代的红利,一手商业持有,一手高周转住宅销售,现金流充裕,财务稳健。
另外一个方面,新城在之前有一段时间有点过于飘忽,有点孤独求败的赶脚。个人来说是不太现实的,新城整体的经营水平还是达不到标杆级别。
或许经历了那场全国人都知道的浩劫之后,新城控股甩掉了一些包袱,轻装上阵迎来了转机,整体来看大商业也给新城稳定了现金流。
综合来说新城控股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是长远来看,新城控股必须要加强一二线的住宅布局,或许能在口碑方面提升一个档次。
4
碧桂园:无敌的现金流导向战略
其实碧桂园很多方面都强于很多标杆房企,在我看来尤其在于它是将现金流管控做到极致的公司,整个行业是屈指可数的存在。
碧桂园对于财务投资+项目经营导向作为企业的第一生产端口来看,其他一切都是围绕项目经营端口服务,所以对于企业的现金流管控可以做到极致。
所以说碧桂园的现金流应该是房企里面最稳健的阵营,有了充裕的现金流碧桂园在投资方面可以做到更加的多元化,因此碧桂园活下去是没任何问题的。
目前上半年数据来看,碧桂园仍然是位居行业第一,这一点也说明了其优秀的管理水平,在四五线城市市场极度下行情况下,销售端口依然保持火力。
5
金辉:非典型闽系
金辉控股,妥妥的闽系房企,早期跟福州巨头融侨有过一段时间的紧密合作,当年在福州的口碑一直不错,后续总部搬到北京之后一直比较低调。
金辉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跟传统搬迁上海的大部分闽系房企走的完全不同的路线,个人觉得在控制杠杆,财务风控方面金辉走在了闽系前列。
金辉上市之后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2020年开始布局了多个城市,在长三角布局的几个项目都可圈可点,特别是产品打造方面有着巅峰时期融侨的影子。
目前跟金辉在职高管,离职高管也交流多过次,给我的评价几乎都是比较稳健。前期我们可以说是老板佛系,现在我们可以说是自律。
6
大华:民企后起之秀
大华给人感觉就是这几年突然冒出来的区域型房企,但是不阻碍大华的全国发展之路,从区域性房企到全国化房企的过度肯定有它的软实力在。
大华在扩张之前已经在大本营上海深耕了超过20年了,在城市更新+大盘营造方面具备丰富的实操经验积累。
可能早期拿地较为便宜,积累了不少家底。大华集团的融资成本是5.19%,低于同期行业融资利率6.62%的水平,所以综合效益方面,作为后期发力的民企典范,大华还是拥有不小的后劲。
7
滨江:深耕型房企代表
在杭州,应该没人没听过滨江的名号了,一个能在一个城市做到极致的房企,也就只有早期的龙湖重庆了。
作为深耕型房企的典型代表,滨江在整体经营思路方面也是做大了极致。没有繁琐的管理流程,没有过多的包装宣传,只有实打实的产品交付能力。
我是个人亲自参考过杭州滨江的项目,不得不服产品的细节。滨江地产也是号称没有营销部的房企,可以说是完全依托口碑做大规模的。
滨江作为杭州房企,一个特别的城市。浙江民间资本雄厚,作为杭州一哥,滨江在资金方面背后资本雄厚,所以只要做好产品交付,规模跟风险完全可以做到平衡。
8
仁恒:披着外企光环的民企
仁恒置地,很多人都一直以为是外企,其实是一家非常有情怀的民营房企。早期深耕上海,南京多年,大陆最早做精装房的房企。
卖着全国均价最贵的房子,但也是被老业主带货率最高的房企,可见,仁恒打造高品质住宅的专一性以及市场的认可度。
在这背后,是仁恒奉行了28年的“产品主义”和“长期价值主义”。简单来说,不做高周转、不做高杠杆、不做低品质,坚持打造国际社区,为所在城市突破人居品质的天花板。
仁恒深耕一二线核心+一线周边三线城市为主,有效的在规模与效益两个方面得到的平衡,加上财务管控自律,所有在经营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多数民企。
我相信仁恒是可以穿越周期的典范,因为在高端产品营造方面,完全可以弥补多数高端市场需求,市场也需要仁恒置地此类型的房企。
总结
以上基本上属于目前综合来看,有实力+能力穿越周期的规模型民企。
当然,也有一些综合牌面不错,也有很大希望活下去的企业:比如:华宇集团 卓越集团 中骏集团等。
此类房企虽然没有上面说的综合实力强,但是至今也没有出现重大违约情况,只要调整得当,我相信也会有好的发展机遇。
还是那句话,我觉得民营房企一定有存在的市场价值,只是游戏规则有所改变,经营策略有所改变而已。
对于今天的文章,大家有什么评价?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本文来源:地产一品塘